早產兒回娘家 遊戲體驗觀察孩子成長

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與護理部9日上午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。透過親子製作海浪鼓、闖關遊戲、紅鼻子叔叔說唱等團康,一起觀察孩子的身心發展。小兒部朱紹盈醫師與兒童牙科李嘉諭醫師分享親子閱讀、幼兒牙齒保健,希望帶給家長更多的知能。小兒部主任張宇勳以「成為小孩翅膀下的風」與家長共勉,叮嚀小孩成長過程最需要的就是爸爸媽媽的寵愛與支持。
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,距離上次早產兒回娘家活動過了快7年,護兒中心護理長張瑞雲說,這次的對象就是這期間出生的寶寶和家長。為了迎接這群孩子,護兒中心團隊8日傍晚就開始在協力樓一樓布置會場,用氣球裝置入口意象、拱門,以及互愛會議室的闖關遊戲布置,為了節省經費,全部都是護理師自己動手作。

 早上9點報到時,協力樓已洋溢溫馨的氣氛,因為每個早產的孩子平均在護兒中心住三個月以上,出院回家後,家長只要遇到照護上的問題,只要一通電話、一則訊息,就可以聯繫上護理師,彼此之間的感情猶如家人。報到時,歡喜的問候聲此起彼落,笑容滿面的護理師總是可以很快的喊出孩子的名字。
 在協力講堂的開場,也是新生兒科的張宇勳主任開心的指出,許多媽媽常會感謝他對孩子的照顧,甚至說他是比她們更早看到孩子的人,事實上,在護兒中心最辛苦的不是他,而是護理師團隊,包括護理部主任鍾惠君、督導鄭雅君、護理長張瑞雲和所有的護理師都是他的姊妹,全心全力給早產兒最大的支持。

 護理部主任鍾惠君致詞時則先以早產兒家長的身分向醫護團隊致敬。而她感到驕傲的是護兒中心團隊在照護早產兒上的專業,從寶寶出生小小的腳、小小的手,每一個呼吸、每一個心跳、一滴滴的奶……等細微處,都可見到團隊的用心,非常不容易的呵護每個寶寶,因此看到孩子回來,真的很感動。
 護兒中心還剪輯了一支紀錄片,早產兒寶寶成長的點滴,聽到張瑞雲護理長的解說,有的家長笑出聲,有的家長沉浸在感動中,因為那段歷程對他們來說,充滿了憂心也充滿希望。張宇勳主任也期許家長「成為小孩翅膀下的風」,不要去和別的孩子比較,而是永遠給孩子滿滿的愛與支持。

 在藝術饗宴中,在治療師劉家妤的引導下,爸爸媽媽帶著孩子用兩個盤子一起作海浪鼓,先在一面盤子上用彩筆記錄孩子的手掌大小之後,將小鈴鐺、香香豆、米、綠豆放進盤內,再將另一面透明的盤子合訂為一個鼓,搖起來就可以聽到沙沙的海浪聲。劉家妤說,這是一個結合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觸覺的手作遊戲。海浪鼓的表面是透明的,小朋友也可以練習眼睛的追視。
 推動親子閱讀多年,也是讀本作者的朱紹盈醫師則分享親子閱讀的好處與方法,她強調,親子閱讀可以是一本書、一幅畫、一棵樹、一座山、一條溪等自然景致,都是親子可以一起閱讀的題材,而最重要是在這過程,父母親與孩子子的互動、引導、刺激,都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資糧,厚植對挫折的耐受力。

 李嘉諭醫師則透過送貼紙的互動過程,把孩子長出第一顆牙就要開始刷牙、怎麼刷、一天至少刷二次……的衛教觀念逐一傳遞出去,也鼓勵家長要按時帶孩子到牙科塗氟、作口腔檢查,和牙科醫師一起守護孩子的口腔健康。
 兩個紅鼻子叔叔的說唱,讓孩子很快的卸下心防,透過布偶奇奇認識每一桌的小朋友,再由四位家長的幫忙,一大面的透明的塑膠布成了海洋的波動,走過每一桌。每個孩子在紅鼻子叔叔引導下,彷彿歷經了海洋世界。搭火車回家的橋段,成功的讓孩子和爸爸媽媽在遊戲中站起來,離開椅子,跟著紅鼻子叔叔慢慢地向前跑。

 督導鄭雅君說,雖然照護團隊和這群孩子、家長只有半天的相聚,但經由各種遊戲,不僅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,家長間也可以透過互動交流、得到紓壓。最開心的還是醫師與護理團隊看到孩子健康成長,在家庭也適應得不錯,甚至有些孩子已經上幼兒園,而團隊也樂於提供家長更多的幫助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